这是一起工程标的额2.07亿余元,5400余万工程款遭拖欠的建设施工合同案件。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获悉,近日,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法院利用庭前事务集约机制,在一个月内成功调解此案,为企业纾困解难,受到赞誉。
案件回顾:金额高、证据多、分歧大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原告陕西某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标被告西安某某新岸置业有限公司建设工程项目,双方签订了《中标合同》,案涉工程标的额两亿零七百余万元。后由于被告经营困难,资金流紧张,部分工程款未能如期履约支付,直至原告起诉之日尚欠付工程款五千四百余万元。
案件流转至庭前团队后,考虑到案件标的额较大,证据数量多且较为复杂,庭前团队对案件事实进行梳理、对证据初步审查后,选择了优先调解的办理思路。随后组织原被告代理人多次当面协商,定下了调解的意愿以及初步的还款方案,但双方对财产保全的解除、工程款给付具体时间点以及以房抵债协议等细节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为了缓解企业困境,庭前团队与双方背对背反复沟通,兼顾法理与情理,从案件的事实与证据、诉讼程序以及企业运营的现状等多个角度出发,将双方的争议焦点逐一化解,最终被告确认了剩余工程款的分批次还款方案以及以房抵债协议,原告自愿解除了财产保全措施,双方签署了调解笔录,该起涉企案件得以圆满化解,有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为企业正常经营也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创新举措:优化资源科技赋能聚焦庭前事务集约
庭前工作作为审判流程的重要起始点,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与效率实现。该起涉企案件的圆满化解,是灞桥法院庭前团队又一起成功案例。
为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改革部署,优化辖区司法环境,保障涉企案件快审快结,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近年来,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法院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庭前工作朝着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实现“功能全面化、管理集约化、服务一体化”的审判辅助性事务分段集约化管理运行机制。
灞桥法院此前组建的集约化庭前辅助工作团队,全面负责民商事案件的证据收集、证据交换、事实梳理、争议焦点的归纳等工作。
“集中+多元”的特色送达模式,是其亮点之一。一方面,设立专业的集中送达团队,将涉企案件的送达任务统筹整合,实现资源的高效调配和协同作业。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多元送达途径,除传统的直接送达、邮寄送达方式外,借助电子邮件、法院专属送达平台等,实现法律文书的即时推送。针对特定企业群体,还探索与行业协会、企业主管部门合作的协同送达模式,让送达服务更具灵活性和时效性。
值得关注的是,灞桥法院庭前团队依靠科技赋能,精心打造线上线下(300959)融合互补的证据交换模式。线上借助视频会议系统与法院专有平台,实现涉企案件各方当事人及代理人远程实时交换证据。线下专门设立庭前证据交换中心,营造规范有序的环境,安排经验丰富的法官助理为涉企案件当事人提供庭前证据指导。
据统计,灞桥法院庭前团队自组建以来,成功完成送达2371件,其中外出送达173次,公告送达347次,证据交换938次,集中排期3562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案压力,助力审判质效稳固提升。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杜蒙通讯员胡雅丽闫俊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网上实盘配资,炒股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